全天开放
免费开放
(仅供参考,具体价格以景区现场为准)
六十二烈士墓位于东古城镇(原杨召乡)田庄村东,黄河故道侧畔,是冠县最著名的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为市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碑文由原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阴文楷书。
一九四零年 二月十六日( 农历正月十二日 ),我抗日先遣队一团三营十连王德林、孙树生等六十二人在馆陶县赵官寨遭遇威县、临清、曲周、丘县、邯郸、馆陶等数处敌人的围攻,敌众我寡,兵力悬殊,经过十余小时的浴血奋战,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群众为死难烈士收殓,同穴埋葬。六十二烈士的英雄壮举,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同志曾予以表彰,《新华日报》当时也发表了歌颂文章。
1946年,当地人民政府将六十二烈士遗骸由赵官寨迁葬于支队的诞生地后田庄村,树立墓碑,永久纪念。
墓地坐西朝东,墓为圆形,直径8.3米 ,高1.7米 。四周翠柏环绕,绿荫掩映。墓上封土为圆丘形,前有砌砖封门墙及高台,北去数米建有烈士纪念碑楼。碑楼内石碑通高3.1米 ,由碑冠、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冠高0.6米 ,宽0.68米 ,厚0.2米 ,上面刻有双龙戏珠,中间有“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碑身阴面刻有云朵花纹,中间有“碑阴题名”四个大字。碑身高两米 ,宽0.67米,厚0.20米。碑文为阴刻楷书,阴面题六十二烈士的英名。碑座为方石,高0.50米,宽0.80米 ,厚0.55米 。碑两侧有青砖镶裱,上顶覆有青灰瓦,起脊四角攒顶,形为亭楼。碑文由冀南军区七分区政治部主任于笑虹撰写,详细记述了六十二烈士的壮举。
半个世纪以来,每年清明时节,杨柳吐絮,梨花盛开,四乡百姓纷纷来此,祭奠英灵。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六十二烈士用滚烫的鲜血和鲜活的生命,阐释了何为坚贞不屈,何为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何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气节!